6月9日晚,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社科委员、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做客我校第133期濂溪讲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及未来意义”的讲座。讲座由校长甘筱青主持。校党委书记郑翔、校纪委书记魏立平、副校长杨耀防与师生一起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葛剑雄教授指出,很多人不知道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并不是中国人自己提出来的,是1870年代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此前,张骞通西域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丝绸是携带的礼品之一,而维持丝绸之路的动力主要来自中亚、波斯、罗马帝国对丝绸的强烈需求,但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等诸多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复存在。而海上丝绸之路不是由中国开辟或掌握,由阿拉伯人开辟和掌控,而郑和下西洋未超出阿拉伯航路,采取其经验和技术,目的在宣扬国威,无经济目的。

葛剑雄教授从历史经验总结到: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重政治目的而轻经济效益,使得维持“丝绸之路”缺乏动力,新时期“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共赢,形成利益共同体。他强调,“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不能依赖于历史的资源进行简单重复,而需要我们开拓创新、面向未来,要联系到所有这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和人们利益,需要大家共同来建设、共同维持。



葛剑雄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首批文科博士,师从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他曾担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已出版《葛剑雄文集》、《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泱泱汉风》、《千秋兴亡》等专著20余部、论文百余篇。曾参加中国“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进行学术交流。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葛剑雄教授在校期间,参观了“两南山”陈寅恪研究院和陶渊明研究院,观看了陈寅恪先生归葬庐山的实况录像,与党委书记郑翔和校长甘筱青进行了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