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是做事的开始,成事的前提。习近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谋事要实”,不仅切中干事创业的要害,而且确立了为政做人的准则,必须时刻铭记,自觉践行。
在全校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动员部署会上,郑翔书记以一节专题党课,为全校的党员干部“拧了螺丝、紧了发条、吹了号角”。在讲到“谋事要实”时,郑翔书记提出,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顶层设计、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
所谓谋事,就是想问题、出主意、订计划、作决策,通俗说就是盘算。干工作要善于谋划,精于盘算。毫无谋划,走哪儿算哪儿,过一天少两晌,得过且过,工作只能是原地踏步甚至原地倒退,而不可能有新的起色和新的发展。
从古到今,“不谋实事”是对为政者最强烈的否定评价之一。“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在中国古圣先贤看来,“谋事”是否“实”,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尺。花拳绣腿、虚空浮躁,历来为百姓所痛恨。当前,学校的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为政者如果谋事不实或不谋实事,不仅会裹足不前,痛失发展良机,更会败坏风气,贻误改革时机。
谋事要实,重在“心”实。领导者谋事,必先端正心态。一切从群众利益着眼,从发展大局出发,用心谋事,不好高骛远,不急功近利,不迷恋形式,不贪图显绩,才能准确把握大势,谋成好事。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和全局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改革发展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新官上任,纠结于“功劳算到谁头上”,放着现成路不走,硬要“走自己的路”,工作连续性就会被打断,可持续发展就可能沦为 “断断续续发展”。“一个将军一个号,各吹各的调”,不仅失信于民,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浪费资源,造成社会财富的凭空消耗,最终阻碍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谋事要实,重在“情”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对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谋事的质量和水平。察实情,既要吃透上情,看是否符合大政方针,在理解政策上下功夫,在融会贯通上花气力;又要了解下情,看是否符合师生群众意愿,把好事办到师生群众心坎上,体现到师生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上;还要了解实际,看是否符合学校特点,把上级精神和学校实际、改革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学校特点的发展道路。谋事要成功,“谋”的路子必须要对,“谋”的脚步必须要实。那种不了解实际,在决策时拍脑袋、推进时拍胸脯、失败时拍屁股走人的“三拍”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谋事要实,重在“事”实。民之所需、民之所欲、民之所困是各级领导干部谋事之基。谋实在事,就要把着力点放在师生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把师生群众的诉求当作谋事的核心内容,把师生群众的所思所盼当作谋事的要义关键。从师生群众最希望做的事做起,从师生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改起,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师生群众看得见的实效取信于民。为此,要多向师生群众请教、多向实践学习,深入师生中间,多听听他们的所思所盼,把师生群众的诉求当作谋事做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精力集中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管用的地方、最见实效的地方。真正做到“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 这才是领导干部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肯谋事、敢谋事、善谋事,将事业和工作谋划得实而又实,才能在新一轮高校改革大潮中举棋若定,落子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