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28日,第二届公共外交地校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民族(地方)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由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察哈尔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支持。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朱华、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张国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张九桓大使,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钟海青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启龙作主旨演讲。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地方公共外交协会、高校研究机构、察哈尔学会、广西民族大学等6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民族(地方)文化发展和国际传播的现状和未来。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杨晓强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雷蔚真也应邀参加了此次论坛。我校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何翠媛、黎宇华老师赴广西民族大学参加了论坛。

朱华书记在致辞中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引起了沿线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公共外交对于展示“一带一路”战略的独特内涵,促进沿线民心相通意义重大。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广西民族大学在向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推介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和政策优势。
张国斌副秘书长介绍,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地方公共外交成效,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更加有力地促进国家的总体外交,察哈尔学会创办了“全国地方公共外交协会和高校研究机构交流论坛”,希望通过这一年度性公共外交专门论坛和全国有关高校构建战略合作机制,推动地方公共外交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学会希望通过整合政府、学术界和高校及民间的智力资源,配合“一带一路”构想,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微薄之力。
张九桓大使指出,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秦汉以后中国就开始同东南亚的人员商贸交往,文化往来也随之展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管总的”龙头项目,位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环节的东南亚国家表现了很大的参与热情。印尼主动将其“海洋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泰国、老挝与中国就合作建设联通高铁签约,新加坡成为“亚投行”发起成员国。他建议,进一步拓展与东南亚的跨文化交流还应注意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坚持相互尊重、互鉴互学、开放包容原则;重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增强公共外交意识。
在地方公共外交实践经验交流环节,来自上海、辽宁、温州、杭州、西宁、南京、青田、大连、九江的公共外交实践者分享了各自城市推进公共外交工作的相关经验和不足。依据这些经验和不足,他们也提出了各自城市未来公共外交工作的相关规划。各地方代表一致认为,虽然中国的公共外交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前途是光明的。
在下午的分组讨论中,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的公共外交研究学者围绕“广西-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和“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两个话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东盟博览会介绍了广西以东盟博览会为平台推进对东南亚进行公共外交,有效提升广西乃至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周鑫宇认为对外传播要坚持求同原则,提升中外认同感,更好地发挥中国-东盟10+1>11的作用,推动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和发展。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研究部主任、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副教授通过讲解 “地方文化国际传博的‘术’与‘道’”,说明对外传播文化要利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向世界展现一个不同于西方传统大国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形象。我校何翠媛老师就我校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所开展的工作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据悉,目前,中国各地方的公共外交工作蓬勃发展,已有18个省市成立了专门的公共外交协会;国内各高校也致力于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研究,18所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公共外交教学和研究单位。